查看原文
其他

吓人!我们的汉字差一点变成这样…

“小皮爱读书”免费关注!


翻看1978年1月到4月出版的报纸杂志,你会发现许许多多“奇形怪状”的字。下面图片中的字,都能认识的人,我敢断定都是在40岁以上了。


来,先读一下1978年4月7日的《人民日报》,才读标题就一脸懵吧?



一脸懵不要紧?那就来个两脸懵的!放大看细节:


再送你一本“小人书”《#炸大王》,第一个字认识吗?反正火很大就对了。


再送你一幅电影海报,原来念字念半边,是有渊源的。


还有一张“电影展览”,读过书的你,终于又猜对了。


再来看,“四川峨眉”变成什么样了?据说“眉”字的这种写法,和上面“电影展览”中“展”字的写法,备受诟病,成了这种“字体”推出后迅速消失的原因之一。《鬼吹灯》作者微微一笑,80年代故事多啊。



再读一读下面的“公益广告”:


呵呵,有趣吧?


上面这些奇形怪状的字,就是所谓的“二简字”,也就是《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(草案)》公布的简化字。


该方案于1977年12月20日正式公布,第二天就开始在《人民日报》等大报大刊“试用”。



下面的表格,右边就是二简字:



1978年入学的“小朋友”(如今要奔五了),使用的教材,就用了二简字。下面是当年的小学语文教材:


下面是初中语文教材:


下面是初中地理教材:


二简字确实简化得有点过头,给交流造成不便。比如:

“副局长”简化后写作“付局长”,很容易被误解为姓“付”的局长;

“量”简化成“刄”,“翻”与“番”统一简化成“反”,结果“产量翻几番”就写成了“产刄反几反”;

“蛋”被简化成“旦”,“圆”字简写成“元”,“元旦”便有了两个含义,一是阳历新年,二是“圆圆的鸡蛋”……


由于这次简化的幅度过大,视觉效果极差,给很多人造成不适感,颁布后遭到批评,很快就“寿归正寝”:

1978年4月,教育部撤回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的决定。

1978年7月,《人民日报》停止试用二简字。

1978年9月,全国所有报纸杂志停止试用二简字。


对于汉字而言,那是如同噩梦的半年。


从试用到停止使用,一年时间都不到。二简字虽然在正规报刊中出现的时间很短,但其流毒仍在,我们在公共场所,还会发现它们的影子:



注意:上面的字,如今可属于错别字喽!


吓人吧!如果我们的汉字真变成这样了,且不说学生考试、文学著作、文字研究,也不说广大设计师和排版员的苦恼,至少考虑下书法群体的感受吧,不写成日语就不错了。

喜欢的亲们,欢迎点赞分享到朋友圈

看更多精彩好文

请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


↓↓↓往期文章看这里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